導語:為弘揚師德、樹立教書育人榜樣,同時也為了讓學生更好、更多地了解管理學院的優秀教師,傳媒君特開設“管院學人”專欄,定期介紹、采訪報道學院資深教授、優秀青年教師,傳遞學院名師的思想與智慧,促進教師向上、學生向學的良好院風形成。
“管院學人”第一期,我們邀請到的是肖嶽峰教授,他不僅是我們學院的一名資深教授,也是分管我們學院的校領導!第一次采訪校領導,這讓傳媒君激動了好幾晚,内心久久不能平靜...好!現在就讓傳媒君帶你一起領略肖副校長的風采吧。
肖嶽峰教授簡介
肖嶽峰,9728太阳集团首页黨委常委、副校長。1986年1月畢業于桂林電子工業學院電子設備結構專業,獲學士學位;1989年6月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專業,獲法學第二學士學位。曆任桂林電子工業學院監察審計室副主任(主持工作)、财經與法律系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黨總支書記,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副院長,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兼任職業技術學院(北海)院長、黨總支書記]。長期從事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項目管理、産業經濟特别是信息産業發展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先後主持橫向科研課題20多項,出版著作5部,在國内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30多篇。
肖嶽峰教授采訪實錄
在采訪中,肖副校長對管院學院建設、學科發展、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創新創業、學生學習與成長等方面問題做了深入思考和精彩回答,那麼接下來就讓傳媒小記者帶領大家一起接受智慧的碾壓吧。
傳媒君:您作為管理學院一名資深教授,又作為分管我們管理學院的校領導,為促進管理學院更好更快地發展,您覺得學院的教師們應該重點從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學院的學生又應該側重鍛煉自身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呢?
肖副校長:按照我國經濟發展對我們管理學人才的培養要求,我們學院老師應該更多地去調研去了解市場實際,為社會,為企業提供更合适有用的管理人才,當然我們管理學院的老師其實有很多跟企業、社會的結合是比較密切的,這也是我們的一個特色之一。對于學生,我認為有三個方面需要加強:一個是加強對經濟管理甚至是法學法律知識這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另外一個是對社會企業的各種案例的分析能力;第三個需要加強的是跟社會、跟企業之間的聯系。作為學生來說,對于這方面的學習和研究無疑對自身今後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傳媒君:肖副校長,李克強總理在廣西調研時對廣西給出的定位是:廣西要成為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的新的戰略支點。那麼管理學院的學科發展要怎樣才能更好地服務廣西經濟發展,為廣西達到總理所提的定位做出應有的貢獻?
肖副校長:我們應該加強專業特色建設,廣西既是“有色金屬之鄉”,又是旅遊大省我們學院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應該與之緊密聯系起來。另外一個我也感覺到廣西作為旅遊大省,我們的管理學科應該包含有旅遊管理,但是在我們理工大學的行政構架裡面兩個學院是并列關系。我認為我們管理學院要融合旅遊學院的資源來發展,旅遊管理是屬于管理學科的,我們學科發展應該在這一塊有更多的作為。
傳媒君:在桂林,師大、桂電、還有我們學院都有MBA,在這樣一座小城就有三所大學辦MBA,那我們管理學院的MBA如何才能辦出特色,在激烈的競争中脫穎而出呢?
肖副校長:由于桂電它有法學院以及它本身IT行業的發展,所以它的MBA在信息管理和制度創新方面有一定優勢。那麼桂工的MBA是一個怎麼樣的發展呢,我們這邊除了原來最早有的四大地質這些行業之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MBA培養體系。更基于我們團隊給企業做過大量策劃,而且又有一線的企業管理經驗,所以我們在企業管理,特别是市場營銷和市場研究這一塊,形成了我們自己的特色,這些方面我覺得我們比他們要強。師大MBA這邊,它的經濟學科曆史悠久,在廣西是很不錯的。那麼從這個因素上來看,我認為它是在市場經濟這一塊有他們的一些優勢。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推動我院的MBA更加全面發展呢,我覺得還是應該發揚我們幾十年來的特色專業優勢,繼續在我們企業的微觀管理、市場研究這一塊,多下功夫,做大做強,辦出桂工特色。
傳媒君:肖副校長,大概還有一百多天,我們學院又有一批優秀的學長、學姐們面臨畢業,走向社會。衆所周知,大學生就業形勢是一年比一年嚴峻,那麼您認為我們學院在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和臨近畢業兩個時間段,分别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措施或制度創新來促進就業工作呢?
肖副校長:中國有将近三千的高校,作為我們這樣的一所排名大概在兩百左右或者在前10%甚至是更前一點的高校,學校的定位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也是建立一個什麼樣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加強我們自身特點特色的建設,适應市場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從長遠來看,就是說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隻有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學生才會成才,才可能得到市場的認可。那麼從近期來說這屆的同學們應該怎麼做呢?我想,首先,要擺正心态。現在我們就業難,不少人把找不到工作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這兩個問題混淆了。我認為這是兩個層面,一個是體現了我們現在這個培養模式,對于人才的培養定位不是特别合适;另一個方面就是說我們的學生對就業的期望,對市場的了解脫離了實際,這兩個問題我覺得都是非常重要的。學校方面應該做好定位,結合市場需要,建立合适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自身也要擺正就業心态和期望值。我的觀點是首先去就業,先找到一份工作,它既可以養活我們自己,同時在這個工作中間,我們體會到如何去更好的适應這份工作,如何去做好這份工作,将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從而提升自己各方面。不要将工資放在第一位,這隻是次要的,舉個例子,我一個學生曾要求不要工資,進入一個公司去學習,最後他成為了這個上市公司的老總。所以我經常對同學們說的一句話就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遊泳”,否則即使遇到比自己的遊泳池更豪華更舒服的遊泳池,自己的遊泳能力并不會因為遊泳池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傳媒君:肖副校長,我們在您的簡曆中看到,您長期從事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等研究工作,取得豐碩成果,那麼針對當前 “大衆創新,萬衆創業”的熱潮,您對我院師生們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有什麼看法和期許呢?
肖副校長: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經濟發展到今天的程度,其實本身有很多發展機會。近幾年,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速由原來的百分之十幾跌到現在的百分之七左右,它反映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這個深層次的問題,從工業的角度來說,是如何讓我們國家從一個制造大國轉變為一個制造強國,而毫無疑問,這需要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支持,這兩者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系。作為一個管理的學者,在很多的時候,我認為是管理創新釋放生産力。比方說,走在我國改革前沿的農業,從一開始的生産隊制度,再到後來的聯産承包責任制,它實際上是一種管理制度的創新,一種分配制度的創新,不僅激起人們的生産熱情,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而且釋放了大量的勞動力,使更多的勞動力流向了城市,解決了城市的發展需求。從這個層次來講,制度創新所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另外,我國發展到現在,很多産業面臨着轉型升級的嚴峻形勢,我認為産業轉型升級最重要是要有技術創新,萬衆創新正是這個意思。大學生學習了比較系統的理論知識,為技術創新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是推動我國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因此,我認為配合總理的這個提法,我們管理人才毫無疑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還差許多許多的積累,比如剛學會遊泳不可能馬上赢得比賽或者創造出一種新的遊泳姿勢,因為我們還差許多許多的經驗。我認為,管理學科的學生如果要進行創新創業的話應該更多地和其他學科的同學進行一種合作,因為對創新創業中的資源整合本身就屬于管理的範疇。我自己是很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應該有更多的觀念的培養,甚至是實踐的機會,從這個方面來講,結合國家的政策,我們管理學科的學生應該抓住這次機會,培養自己讀懂市場,整合資源方面的能力。
傳媒君:當前很多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路很迷茫,您能否結合自己的個人經曆,談談大學該如何度過,并對此類學生給出建議?
肖副校長:因為學校是面向全國招生,所以我們可以遇到全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性格的人,這對我們學管理的人來說是很有好處的,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團結好自己的宿舍,因為如果連自己宿舍的人都團結不了,那以後更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了。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包容心的培養對我們管理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的學生在大學期間首先要學習的是修身養性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也就是管理人才的職業道德的培養。然後第二方面才是知識的培養,生活中到處都需要管理,對于管理學的人來說應該多看書,從書中可以借鑒到很多的東西。毛主席研讀《資治通鑒》整整17年,看書真的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我們的基礎知識除了管理學,還有經濟學,法學這些知識我們都需要加強,它們和管理學都是相通的,而我們在這些方面又相對較弱。最後就是需要加強實踐的能力,把企業搬到學校來,多一些案例分析,讓我們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有一個較大的提升。所以在大學,我覺得主要的三方面就是自我素質的提高,基礎知識的積累還有實踐能力的加強。
傳媒君:最後,肖副校長,您對我們管理學院的學生們有何寄語?
肖副校長:其實就差不多就是以上所說的三點,提升自我素質,加強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提高實踐能力。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同學千萬不要沉迷于網絡,大學期間多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充分利用好大學時間,成為一個優秀的大學生。學生:非常感謝肖副校長您給我們的美好寄語和寶貴分享,我相信我們管院學子能從中得到相當大的啟發和鼓勵。

肖嶽峰教授接受傳媒中心采訪